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cul.qq.com/a/20130626/017742.htm"
[導讀]南洋大學籌建時,華僑居民們無不慷慨解囊。老百姓捐出一日所得,街市小販們更發動各種“義賣”活動:三輪車“義踏”、的士“義駛”、理發師“義剪”、大排檔“義炒”等等,積少成多,眾志成城。圖1:原南洋大學校門牌坊圖2:陳六使圖3:三輪車“義踏”圖4:理發師“義剪”南洋大學在福建會館贈地“云南園”舉行奠基典禮上世紀50至70年代,東南亞曾經出現過一所以華文為教學媒介的大學,它是南洋各界華僑集體募資、傾力筑造的高等學府,為千千萬萬的華裔子弟提供了良好的升學機會,更為南洋華人社會培養了大量精英人才。它本應得到所有愛護中華文化的人們的支持與呵護,然而很不幸,它的生命是坎坷而短暫的,25年的跌宕起伏,終因不勝政治壓力而默然倒下,留給后世無窮的追思和惋惜這就是南洋華僑先賢陳六使創辦的南洋大學。膠園工人出身的陳六使南洋華人領袖、新加坡及馬來西亞企業家陳六使(1897-1972)(圖2),原籍福建同安縣集美村,幼年就讀于村中集美小學,19歲隨胞兄陳文確南渡馬來亞謀生,在鄉長陳嘉庚的謙益橡膠公司當膠園工人,后調至新加坡橡膠工廠任文員學習買賣。1924年,27歲的陳六使已經熟諳橡膠技術及經營業務,遂離開陳嘉庚自立門戶,與兄文確合創益和橡膠公司,業務蒸蒸日上,分支機構遍及馬來亞、泰國、印尼、越南等地。除橡膠外,陳六使投資保險、銀行、造紙、水泥等,成為東南亞著名的華人企業家與僑商領袖。他還擔任陳嘉庚創辦于1924年的《南洋商報》董事長多年,1983年《南洋商報》在新加坡政府的壓力之下與另一大報《星洲日報》合并,即今天的《聯合早報》。英國人于1819年登陸新加坡,建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基地。1824年把新加坡、檳榔嶼、馬六甲三地合組為“海峽殖民地”,由英人總督統治。殖民政府的文官及教育系統完全沿用英國制度,因此政府公務員、學校校長教員、洋行職員等,除了高級官員及主管是英國人外,其他中低層職位幾乎都由受英文教育的華人,以及一些來自印度或錫蘭的英籍子民擔任。1860年,來自中國福建的移民成立新加坡福建會館,1906年開始興辦第一間華文學校供華人子弟就讀。1950年,新加坡、馬來亞唯一的大學馬來亞大學成立,陳六使慨捐建校基金叻幣30萬元,但是華校中學的畢業生卻沒有資格報考。讀中文學校的華人子弟在新、馬沒有地位,進不了政府機構和洋行,找不到好的工作,他們被讀英文說英語、具有強烈優越感的英文學校畢業生所歧視。陳六使有鑒于華文中學畢業生升學無門,華校子弟全然被摒棄于主流社會之外,乃于1953年1月在福建會館執監委聯席會議上提議創辦華文大學。他率先捐獻叻幣500萬元(按當時的匯率約美金200萬),號召華人社會以自己的人力物力,創辦一所自己的高等學府。他并以福建會館主席的身份,承諾捐出面積520英畝的大片會館土地,作為建校之用。福建會館常委李光前也慨允認捐實收捐款總額百分之三十。陳、李二氏登高一呼,得到全僑社會熱烈響應,由新加坡中華總商會、馬華商聯會帶頭公開支持建校的各種社團達279家。二月,建校籌備會議召開第一次會議,定名大學為“南洋大學”,并邀請學者及文化界人士共同籌劃建校事宜。新加坡、馬來亞各界呼吁捐款建校的運動隨即展開,華僑居民們無不慷慨解囊,大小捐款源源而來。打工的老百姓捐出一日所得,街市小販們更發動各種“義賣”活動:三輪車“義踏”(圖3)、的士(出租車)“義駛”、理發師“義剪”(圖4)、大排檔“義炒”等等,收下的義款雖然是些零星小鈔,卻是積少成多,眾志成城,而這些義舉更刺激帶動了大商號、富裕人家更多的捐獻。5月5日,南洋大學以“南洋大學有限公司”的名義正式獲得英國殖民政府準許注冊,取得法人地位,隨即成立“南洋大學執行委員會”,推舉陳六使任主席。7月26日,南洋大學正式在福建會館贈地“云南園”舉行奠基典禮(圖5)。陳六使在典禮上慷慨發言道:“我們是在這塊荒地上播下文化的種子,我們的文化在這里將與日月同光,天地共存。…華人曾有自己的文化,絕對不能被淘汰。否則身為華人而無華人的文化,雖仍然為華人而不知自己的文化,這種人我們實不知何以名之!”他后來嘗說:“余一久居海外之商人耳,于新馬而言財富,充其量試忝列丙與丁間,乃竊不自揆,仍然倡辦大學,是何異一簣之士妄求為九仞之山?余之膽所以如此其大者,蓋借我三百余萬華人之膽耳,余之志所以如此其堅者,蓋持我三百多萬華人之志以為志耳。”壯哉斯言!敦聘林語堂出任校長為了把南大辦成東南亞第一流的華文大學,南大執委會決定向國外敦聘第一流的教育家出任校長。執委會敦請前北大校長胡適及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均未能成功,最后請到了在美國辦《天風》雜志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林語堂。林博士是閩南人,早年曾在陳嘉庚創辦的廈門大學當過教授和文科主任,因此與南洋福建華僑頗有淵源。林博士受聘后立即在美國網羅了一批教授和管理人員共11人(包括黎東方博士、熊式一博士、胡博淵博士、嚴文郁博士等)欣然就道,前來新加坡上任。1954年10月2日,林語堂一行人抵達新加坡,受到僑界的熱烈歡迎。第二天,由陳六使、連瀛洲、高德根等華僑領袖陪同,在中華總商會舉行記者會,宣布創辦南洋大學的宗旨和方針。林校長帶來的創校精神和計劃,的確是辦理一流大學所必備的條件。然而在現實環境里,他的期望與南洋華僑們的單純想法存在著先天的差異。首先,在落實建校項目的順序上,便發生歧見。林語堂主張在開學前必須購備大量圖書及器材以建立第一流的圖書館和實驗室,切不可因陋就簡,草草開課,否則南大將是一所基礎薄弱的學校;南洋諸公則辯稱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不妨邊開課邊建設。其次,林語堂到任時校舍已經開始興建,他發現校園布置和校舍功能的設計,與理想相去甚遠,事前既無人征求他的意見,事后也竟無置喙的余地。尤其對于校舍未經他規劃即徑行發包,而包商又是執委會中人,十分不滿。南洋華僑對于林語堂博士以及隨他而來的教授們崇敬有加,視之猶如神仙下凡。他們很難了解為何辦一間大學,還有比老師教課學生上課更重要的事要先做。更沒想到用那一點一滴捐來的錢所建的校舍,竟得不到這批國外學者專家之一顧。由這件事可以看出,林語堂開辦大學的出發點是純學術的,他頗不屑于商人出身的執委們的一些行事作風。另一方面,華僑們辦大學的目的是現實的,他們急于打開高中學生升學之門,以商人的立場自然也考慮到大學辦成后的外圍附加價值,例如帶動附近市面繁榮,土地增值等。這種理念的分歧,在林語堂向執委會提出第一年需叻幣一千萬元的建校預算額度后,達到高峰。1955年2月17日,執委會開會討論這份預算,認為金額超過預期一倍,要求刪減。林語堂則堅持必須按預算執行,增加預算乃是執委會的責任。這些大小爭執,逐漸從會議室內的爭論延伸到媒體上的互相攻擊,更進而形成林、陳之間的對立。3月25日,陳六使在執委會上坦承折沖失敗。4月3日,林語堂宣布辭職,并要求結算他及他帶來的教職員三年聘約的全部薪金。陳六使自己支付了這筆巨款,并未動用華僑捐獻的南大建校基金。4月17日,林語堂一行離新返美。南大開課,華生升學有門風波既過,大學先修班于1955年6月開課。1956年3月15日,南洋大學正式開學,入學新生584名,分別就讀于文學、理學、商學三院,以華語為主要教學媒介。陳六使在開學典禮上以無比興奮的心情宣告:“今天是海外華人最光榮的日子,因為數百年前華僑南渡,經歷無數的折磨與苦難,終于憑本身的力量與奮斗,今日建立起一間大學。”然而好事終歸多磨,這年5月2日,新加坡教育部指出南洋大學沒有法定權力頒發大學學位。雖然如此,南大校園內的各種建校活動并未稍歇。1958年初,第一期新校舍全部落成,大學的圖書館大樓采用中國宮殿式的設計,紅柱白墻,充分顯現海外華僑對于中華文化的尊崇與向往。3月30日舉行開幕典禮,陳六使與當時的新加坡總督顧德爵士共同為南洋大學落成紀念碑主持揭幕。1959年初,新加坡政府下令成立一個名為“白里斯葛評議委員會”的五人小組來南大考察,就大學的組織、行政、課程、教職員、考試、學生生活等提出評估和建議。五位委員為西澳大學白里斯葛教授、哈佛大學教授洪煨蓮、臺灣大學校長錢思亮、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院長胡恩威、菲律賓東方大學教授謝玉銘。也就在這一年,新加坡立法議會大選,人民行動黨大勝。6月3日,人民行動黨秘書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自治政府總理。7月22日,政府發表白里斯葛報告書,建議不承認南洋大學的學位。第二天,政府委派魏雅聆醫生組成另一個檢討委員會以評估白里斯葛報告書。11月,魏雅聆報告書出爐,對南大提出諸多負面批評。12月31日,南大秘書長潘受辭職。1960年2月9日,政府正式發表魏雅聆報告書,建議重組及改進南洋大學,包括由一個臨時理事會接管南大,解散執委會與行政委員會,撤銷南洋大學有限公司……從此,政府當局與南大之間為了學位問題,發生糾葛不斷的爭議。4月2日,南大舉行第一屆畢業典禮,畢業生共437名。陳六使在典禮上致詞說:“俗語說:萬事起頭難。試翻翻世界各大學歷史,有哪幾間比我們南大的產生,遭遇更多的障礙與困難?又有哪幾間的起頭,比我們南大起得更穩健、發展得更迅速?……南大初辦期間,能達到這種境地,是值得欣慰的。”1962年,第一屆南大理事會成立。全體理事公推陳六使為理事會主席。1963年,入學新生增至2324名。9月,新加坡大選,人民行動黨再獲大勝。9月22日,陳六使因個人政黨理念及學生選舉傾向問題,于選舉結束第二天,被政府吊銷公民權。陳六使隨即以“建校已成,年事已高”為由請辭理事會主席。心力交瘁,六使含恨棄世在陳六使擔任南大理事會主席的12年間,對于校舍建筑、師資聘請、圖書儀器之添購、教學質量之提升、學生學位之爭取、校園福利之增進等方面,無不為學校的發展與前景竭盡心力。然而他的去職,多少還是與政府當局對華文教育的態度有關。李光耀執政期間,始終懷疑說華語或方言的群體都是“投身于共產主義”者。在他眼中,陳六使“沒有受過教育,是個家財萬貫的樹膠商人,他大力維護華族語文和教育,而且獨自捐獻的錢最多,在新加坡創辦了一所大學,讓整個東南亞的華校生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他很仰慕新中國,只要共產黨人不損害他的利益,他愿意同他們打交道。”至于取消陳六使的公民權一事,李光耀坦率地說:“我們知道,陳六使這么做會更方便馬共利用南大作為滋生地。但是當時我們還沒有條件加以干預,除非付出高昂的政治代價。我也把這件事記在心里時機到來我會對付陳六使的。”(以上摘錄自1998年版《李光耀回憶錄(1923-1965)》頁454、247、382-383)1972年9月11日凌晨,陳六使因心臟病猝發逝世于加東寓所,享年76歲。15日出殯,參加執紼的南大學生與各界人士達七千余人。1974年6月15日,南洋大學在校園舉行安置陳六使紀念銅像典禮,陳氏家屬即席捐獻南大新幣50萬元,充作陳六使獎學基金。1980年夏季,新加坡政府下令南洋大學與新加坡大學合并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大學,這所屹立于東南亞25年,為南洋華僑造就無數子弟的華文最高學府,就此走進歷史。1981年,南洋理工學院在南大原校址成立。1991年,此校升格為南洋理工大學,仍然簡稱“南大”。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相關專題:重新定義李小龍相關閱讀:陳河《米羅山營地》講述東南亞華人抗戰故事2013.05.10
關鍵字標籤:菲律賓語言學校代辦推薦
|